传统技艺辽南刘氏面塑大连市传承人刘吉程

【项目名称】辽南刘氏面塑 【项目类别】传统技艺【项目地区】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【项目级别】市级【项目保护单位】 【项目批准时间】2020年5月28日被列入大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【项目简介】 辽南刘氏面塑技艺的特点是;没有程式化的固话手法,而是在固定的技法中可以灵活变通,善于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。自祖师发明了这八刀法之后,一直口传身教延续至今,千变万化而百变不离其中。可谓是 双手一面走天下,四刀八法定乾坤。意思就是仅凭这一双巧手一块面团便可以行走天下,四把刀具八个步骤即可确定不同人物的面貌特征。 仅凭这‘八刀’使得刘氏面塑的每一代传人受益匪浅,塑造出来的花馍和面塑作品都能深受当代、当地百姓的喜爱。无论婚丧嫁娶、大事小情,都是刘氏面塑大显身手的舞台。不但极大的丰富了一方百姓的文化生活,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寄托和审美追求。一件件富有美好寓意的面塑作品,题材广泛、包罗万象。大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,以及民族的思想观念。面对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展,刘氏面塑造型技法的科学性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被很多艺术门类采纳运用,为弘扬本土文化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卓越的贡献。2010年鲁迅美术学院,大连校区专门成立了《吉成面塑实验室》刘氏面塑第五代传人刘吉程被鲁迅美术学院聘为 “面塑实验室“主任。并开设了民间艺术‘面塑”课程,树立科研课题“民间面塑与定格动画”.开拓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对话的先河。 刘吉程经常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,外国友人被刘氏面塑的八刀法深深折服。拽住了他们的眼睛、震撼了他们的心灵。感叹中国手艺的神奇,将中国面塑称为“东方雕塑”。 在一代代刘氏面塑传人的不懈努力下,花馍方面题材更加丰富,美好的寓意更好地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。面人方面在传统的配方基础上加入无毒无害的科技处理之后,作品可以永久保存。在普通条件下作品不开裂,不变形,不发霉,不褪色,再加上精湛的技艺,成为了艺术收藏的佳选。 第五代-刘吉程,1992年开始对面塑的配方及工艺进行了专业系统的研究,从2011年开始先后被聘与抚顺师专及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,让当代大学生们了解民间艺术,体验面塑艺术魅力,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的内涵。2014年开办面塑技艺培训班,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面塑爱好者目前统计已达2000多人,全国各省、市、县,几乎到处都有刘氏面塑技艺的支脉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。 【传承人简介】 刘吉程,男,1970 年 10 月 11 日生,“辽南刘氏面塑”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,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。中国民协会员,辽宁民协理事,大连文联,大连民协主席。 自5岁开始接触面塑工艺,四十多年来刘吉程用他的双手塑造了成千上万件面塑艺术作品。秉承固本创新的理念,1992年开始对面塑的配方、工艺以及艺术理论进行了专业系统的研究,使面塑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更上一层楼。为了更好的推广和传承,刘吉程打破了以往家族式传承的局限,面向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,从2004年开始,开办面塑技艺培训班,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面塑爱好者目前统计已达2000多人,全国各省、市、县,几乎到处都有刘氏面塑技艺的支脉,学生们分别结合本地的风俗人情,使刘氏面塑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大放异彩。除此之外,刘吉程还将面塑艺术走进大学校园,小学课堂,以及幼儿园,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传承从娃娃做起,让当代的孩子们了解民间艺术,体验面塑艺术魅力,让大学生们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内涵,培养爱国主义情怀。多年的传承工作积累大量的学术储备,在众多的当中发展“面塑文化研究员”,从最初的两三人发展到目前的20多人,这些研究员分布于祖国各地,大多是从事高校教职人员和硕士研究生等,为面塑的历史溯源以及传承发展等各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,年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。 2021年刘吉程受邀参加《辽宁工艺集成》一书的编委工作,负责编写辽宁面塑工艺内容。期间刘吉程走遍了辽宁的大小城乡,风餐露宿不辞辛苦,完成采访调研,将辽宁面塑的历史根源,文化生态,工艺技艺以及传承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,并撰写成稿,为辽宁面塑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倾注大量的心血,为辽宁子孙留下了辽宁面塑最为真实客观,最为珍贵的图文资料。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后代能够享受这份文化成果,经过4年的策划筹备,刘吉程精心打造了“吉成面塑艺术馆”。艺术馆建筑面积400平米,以辽宁面塑技艺为载体,集具展览、教育与作坊功能,分为民俗面塑、艺术观赏面塑、文创传承等三大展区,面向广大民众,全天开放,是集创作、展览、教育,体验、就业、购物、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艺术馆,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。 来源:大连数字文化馆

猜你喜欢